 |
 |
协会刊物
|
浅析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 |
|
时间日期:2010-4-28 已被阅读次:[7997] |
佛山南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钟敏超 黎享灿
1、工程简介 某工程位于市区的的主要道路,管段总长约28公里。根据该市环保局的设计要求并多方 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,为减少运行成本,管道确定采用重力流的形式,最后汇入污水干管后 排入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方案,在施工图设计后,局部路段管段的埋深达8米左右。因该路段 外侧靠江河,内侧约20米外为建筑物,同时地下管线较多,为保证施工中周围建筑物及公共 设施的安全,在管沟内侧必须考虑基坑支护结构问题。 2、工程地质情况 该深基路段位于河岸边,地表为杂填土,下卧冲洪积层,基底为砂岩。地下水与东平河有 水力联系,渗透系数由上而下逐渐增大。 3、支护结构设计 3.1 支护结构方案的选择 根据周围环境及地质条件,设计中拟定了钢板桩、灌注桩两种支护结构方案,并作了可 行性研究。钢板桩如考虑单支撑则不安全,多支撑则用钢量大、费用高、同时也给土方开挖 带来困难。基于上述情况,设计时选取了悬臂挡土桩方案。 3.2 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的选取 因作临时支护用,深基坑采用桩径d=80cm钻孔灌注桩,桩距为L=1.4米,桩身采用C20砼 ,带肋钢筋。设计参数取:r=18KN/m3,θ=30o,地基基础承载力[R]=200KPa,基坑内侧地面均 布荷载为公路II级,建筑物取Ws=25 KN/m2。 3.3 设计实例 3.3.1 计算土压力 (1) 主动土压力 pa=yhk=18×8×tg2(45°-30°)=48.00KN (2)总土压力 Ea=1/2•PaHL(1+2h/H) (h 为荷载换算成成土柱高度,计算得h=0.633) Ea=1/2×48×8×1.4×(1+2×0.633/8)=313.354KN 作用点: ZEU=(H2+3hH)/3×(2h+H)=(82+3×0.63×8)/3×(2×0.63+8)=2.848米 3.3.2 建筑物荷载引起的侧压力 PS=KWSLS=0.333×25×9.8×2=163.17KN K=tg2(45°-30°/2)=0.333 取LS=2米作用点:WPS=20/1.2=16.66米(<20米不作考虑) 3.3.3 求桩的锚固深度H1 根据土压力简图, 以C点为作用点,列平衡方程 ∑xc=0 即: Ea-1/2×dh1σ=0 (d为桩径) 取σ=4[R]=4×200=800KN/m2 h1=2Ea/dσ=2×313.354/0.8×4×200=0.979米 (2) 求h2 由平衡方程∑MD=0得 Ea(ZEA+h1+h2)-1/2×dh1σ×(h2+h1/3×)-2/3×d×σ×h2 2=0 即: 313.354×(2.848+0.979+h2)-1/2×0.8×0.979×800×(h2+0.979/3)-2/3×0.8×800 ×h2 2=0 整理得:426.667h2 2+0.074h2-1096.972=0 426.667h2 2+0.074h2 -1096.972=0 解方程得:h2=1.603m H1=h1+2h2=0.979+2×1.603=4.198米 取H1=4.5米 3.3.4 桩身配筋计算 (1)求最大弯矩点Mc MC=313.354×(2.848+0.979)-1/2×800×0.979×0.979/3=1071.414KN.m (2)配筋计算 按等效刚度法,视d=0.8m的圆截面为b=h=0.9d的矩形截面梁 即b=h=0.9×0.8=0.72m ho=0.92-0.04=0.86m 截面抵抗矩系数:Ao=rcMc/Rabho=(1.25×1071.41×106)/(11×720×680)=0.366 yo=0.5(1+√1-2Ao)=0.5×(1+√1-2×0.366)=0.898 AS=YSMC/YoRgho=1.25×1071.414×10/0.898×340×680=6450.645mm2 按不对称方法配筋,实际配受力钢筋: 10Φ25Ⅱ级钢筋 As1=4910mm2。配非受力钢筋: 10Φ14Ⅱ级钢筋As2=1540mm2,As实 =As1+ As2,As实=6450mm2。 桩的配筋见下图: 4、应急措施 (1) 在地面以下约2.5m的深度范围内采取自然放坡,只作空心护壁不作桩心,减少桩的 悬臂长度。 (2) 为确保万无一失,施工中可进行局部预挖试验。(3) 基底标高以上30厘米厚度的土 体,不得采用机械开挖,以确保桩前土体的稳定。 (4) 堵住流向基坑的地面及地下水,在发现泄水的地方,一般可采用常规的水导管、抽 水等方法处理,严重时必须做好坑外围堰降水或对坑周土灌注砼等措施。 (5) 严格按有关施工规范和验收规程操作。 5、结语 挡土桩与其它深基础支护工程相比,具有安全、可靠,造价适中、周期短、施工方便等 优点,只要认真分析环境条件、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,是完全能 满足工程需要的。 参考文献: [1] JGJ120-99,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[S]. [2] 《土力学地基与基础》 [3] 《基础工程》 [4] 《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》(GB 50007-2002)[S]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.4
|
|
|
|
|
|
 |